纳业无忧欢迎您 !

微信
手机版

脚夫是什么职业_脚夫是什么意思

2024-04-24 19:09:12 来源 : 互联网 围观 :
脚夫是什么职业_脚夫是什么意思

脚夫是什么意思

以前码头上的搬运工。他们干的全部是力气活,从船上把货搬下来,也有从陆地往船上装货,全部都是人工搬运,称为脚夫。脚夫的工作很辛苦,一般都是年轻有力气的人们干的。他们吃苦耐劳,为了家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可真是付出很多,令人敬佩。

乞丐是下九流吗

是的。过去下九流其中一种说法是:一流巫(画符念咒招神驱鬼的南方巫师),二流娼(明娼暗娼歌妓),三流大神(以跳唱形式治病的神仙附体的神巫),四流梆(更夫),五剃头的(挑担走四方的理发师),六吹手(吹鼓手、喇叭匠),七戏子(各类演员),八叫街(乞丐),九卖糖(吹糖人的)。

中脚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裤子的膝盖位置。

夫怎么组词

黥夫、膳夫、穷夫、蒙夫、耄夫、马夫、泷夫、廉夫、克夫、洛夫、拉夫、矿夫、夸夫、鲁夫、猎夫、戾夫、力夫、情夫、潜夫、樵夫、强夫、怯夫、匹夫、亲夫、贫夫、命夫、木夫、农夫、夫调、腐夫、夫遂、夫课、公夫、夫离、姑夫、夫妻、夫南、夫税、悍夫、鳏夫、夫娘、功夫、丐夫、夫桡、伙夫、后夫、河夫、胡夫、煎夫、火夫、虎夫、及夫、健夫、巨夫、九夫、胯夫、奸夫、嗟夫、姐夫、介夫、肩夫、洁夫、脚夫、防夫、钝夫、夫子、谍夫、船夫、篡夫、春夫、夫党、夫蓠、夫余、夫役、夫婿、非夫、贩夫、而夫、儿夫、、饿夫、夫匠、夫脚、坊夫、夫不、夫夫

棒棒力夫是什么意思

“棒棒力夫”是一种流行于大陆地区的网络用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力量、有能力、有干劲的状态。具体含义可以根据语境而有所不同,但通常是一种褒义的评价,表示对某人的肯定和赞扬。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读读写写解释

注释:1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朱自清(1898-1948),字佩玄,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2差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这里指职务.3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4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5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6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7赋闲:失业在家.晋人潘岳有《闲居赋》,因而后人便把没有职业的“闲居”叫做赋闲.
8勾留:短时间停留.9浦口:镇名,在南京市西北部的长江北岸,是津浦铁路的终点站.10脚夫:就是对搬运工人的称呼.11小费:顾客、旅客额外送给服务人员的钱.12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13月台:站台 14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15拭:擦.16颓唐:衰颓败落.17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18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19情郁其中:感情积聚在心里.20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21惟:只是 22箸:筷子 23大去:意思是与世长辞,一去不返.这是对死得委婉说法.
本文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背影的四处描写:1开门见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
2望父买橘
3父子分手
4呼应开头,作者对老夫的思念之情不能自已
父亲的外貌描写:穿戴→照应开头所写家境;与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
“我”用自己的情感烘托父亲的背影,我的情感:激动,感激,感动,心疼,愧疚……
流泪:徐州奔丧——悲哀之泪
望父买橘——感动之泪
父子分手——惆怅之泪
别后思父——伤心之泪

古人怎么称呼苦力的

脚夫,旧社会对搬运工人的称呼。在陕、甘、内蒙、山西、青海一带,过去有靠赶着骡、驴、马等牲畜帮人运输的人,这种人称作"赶牲灵",或"脚夫"。"脚夫"的生活很困苦,走南闯北,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一走就是十几天或至数月、数年,全凭两只脚谋生糊口。

车船店脚牙,"牙"是说的人牙子吗

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这是旧社会留下的一句俗语,车,是指以搞运营为业的车夫。船,是指以运营为业的船夫。店,客店店主。脚,脚伕用人力为人倒运货物的人。牙,又称谓牙子,女牙子称为牙婆,活跃在各类交易行中,和现在的中介性质基本相同,两头获利。

重庆棒棒军的从业者中有本地人吗

棒棒军是对一个特定群体的称呼。在重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爬坡上坎,肩上扛着一米长的竹棒,棒子上系着两根青色的尼龙绳,沿街游荡揽活,他们来自农村,是重庆街头的临时搬运工,被重庆市民称为“棒棒军”,也成为当地独有的文化符号。2011年11月1日重庆市社科院发布调查报告,称重庆主城棒棒军已经开始走向消失的境地。

2014年4月27日总理考察重庆万州港口码头和群众亲切交流。看到60岁的“棒棒”何绍强,走过去接过他手中的扁担说:“已经磨得很润滑,看来干这行有年头了。”他还关切地抚着老何的腰,问他腰背怎么样?叮嘱他干活时注意身体,千万保护好腰。

“棒棒”一词来源于民间。在旧,他们大多被称为“脚夫”或“苦力”,是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劳动者。

“棒棒军”之名大致是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才开始流行起来的 。因名字既形象又通俗,很快就被重庆人接纳。到了90年代,越来越多的棒棒在重庆活动,他们凭自己双肩扛下天下,因为他们通常是群体活动,所以又被称为“棒棒军”。

1997年,重庆方言剧《山城棒棒军》的播出,直接将“棒棒军”这个纯粹的民间称谓进行了一次全国化的命名普及,乃至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关于重庆全市“棒棒”的数量,历来都有争议,有说上百万的,有说三四十万的。

作为一种特殊的谋生手段,由于“棒棒军”群体的流动性和随意性极大,官方不可能获得具体准确的数字。但不管如何,数字的逐年递减确是一个大趋势。

相关文章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