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业无忧欢迎您 !

微信
手机版

有哪位考过排球或是羽毛球的裁判资格证呀_马立军是篮球教授吗

2024-05-15 19:04:33 来源 : 互联网 围观 :
有哪位考过排球或是羽毛球的裁判资格证呀_马立军是篮球教授吗

马立军是篮球教授吗

马立军,1958年11月出生,本科学历,副教授职称。1982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田径专项。二十多年教龄。承担过篮球、游泳、太极拳、排球、羽毛球等项目的教学工作。国际级篮球裁判。曾任校田径、篮球女队教练 。

漳州有哪些运动员

2008年北京体育代表团25日在北京成立,国家近日公布了参赛运动员名单,漳州籍运动员李鸿泉(男子星级帆船)、谢荔梅(田径女子三级跳远)榜上有名。漳州籍教练员陈忠和也将第二次率女排征战。

跆拳道业余爱好者,在俱乐部训练12年,w

80%是可以通过初级社会体育指导资格证考核。

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依据《劳动法》,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经考核鉴定合格所发。是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职业的资格证书,并做为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只要努学习,能把初级社会体育指导考试内容掌握,答卷及格就可以获得证书。

附一些试题,可以试做下;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2、无氧耐力:也叫速度耐力,是指机体在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3、适宜负荷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与相应的量度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4、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达到个人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到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与规划,就是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二、填空 (每空1分,共20分)

1、竞技体育的构成包括 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部分。

2、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体育项目分类,可分为 体能 和 技能 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 速度性、快速力量性 和耐力性项目,后者又可分为 表现性和对抗性 项目。

3、体能通常包括 形态、机能、素质 三种。

4、依照训练负荷与间歇的关系,可将运动训练方法分为 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

5、竞技状态的形成发展可分为 形成、保持、消失三个阶段。

6、排球、武术、举重和中跑项目决定其运动成绩的因素不同,它们归属的项群分别为技能隔网对抗性项群、 技能表现难美性、体能快速力量性、体能耐力性项目。

三、判断是非题

1、运动训练学对你从事的专项训练有直接指导作用。 ( )

2、疲劳越深,训练效果就越好。 ( )

3、训练适应实质上就是超量恢复。 ( )

4、运动负荷,实际上主要指的是生理负荷。 ( )

5、运动训练原则,简要地说就是指训练的规律。 ( )

6、持续训练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动作技术。 ( )

7、按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运动训练理论一般分为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两个层

次。 ( )

8、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进行训练的方法称模式训练法。 ( )

9、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决定了训练必须以适宜负荷进行。 ( )

10、100米跑和400米游泳同属于体能类速度性项目。 ( )

11、负荷量度的大小主要指负荷量的大小。 ( )

12、无氧耐力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机体承受氧债的能力。 ( )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竞技能力有哪几个因素组成?其中哪些因素是决定你所从事专项运动最重要的因素? 竞技能力的组成要素:体能、技术能力、战术能力、心理能力、运动智能。

2、举例说明动作要素的构成包含哪七个部分:

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等。

3、周期性原则的含义及科学基础是什么?并说明如何保持训练的系统性。

1)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

2) 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

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3) 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4、简述周训练计划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把周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

1)基本训练周

适用范围:在准备时期,基本训练周是最主要的周型。在比赛时期的赛前阶段和赛间阶段也主要按基本训练周的模式组织训练。

2)赛前训练周

适用范围:主要运用比赛前的专门训练准备。在比赛时期的比赛周之前,通常连续安排几个赛前训练周。

3)比赛周

适用范围:准备时期,参加训练性比赛的训练,可不作为比赛周的训练看待;检查作用的比赛的训练,按比赛周训练的特点予以专门安排。

4)恢复周

适用范围:在许多项目中,普遍采用两个大负荷周训练周之后,安排一个恢复周。即“练

二调一”式安排。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2) 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3) 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4) 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5) 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6) 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2、请说明循环训练法的含义以及应用时注意的问题,试为一个高水平项目运动员(由长跑、铅球、羽毛球、篮球、游泳中任选一项)制定一组包括8个练习的循环练习,并加以说明。 循环训练法:

乒乓名宿梁戈亮近况如何

梁戈亮出生于1950,到现在68岁,已经退休了。退休前他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体育部高级教练。退休后就与老友打打乒乓球,享受清闲生活。

梁戈亮出生于1950,是广西玉林人。他是横拍削球打法,以削为主,攻削结合,长抽短吊,灵活多变。从1971年第31届世乒赛开始,连续参加了五届世乒赛。有趣的是这五届世乒赛,他每届都能夺冠,共计夺了六次冠军。

这六次冠军如下:

1971年第31届世乒赛双打冠军、男团冠军;

1973年第32届世乒赛混双冠军;

1975年第33届世乒赛男团冠军;

1977年第34届世乒赛双打冠军;

1979年第35届世乒赛混双冠军。

梁戈亮是20世纪70年代成绩最好的男乒队员,六枚世界冠军在当时无人能比。

说起梁戈亮就不得不说“乒乓外交”,他和庄则栋一起成了“乒乓外交”的见证者。1971年,我国通过世界瞩目的“乒乓外交”打开了外交大门,作为当时最好的乒乓球运动员,梁戈亮和庄则栋都受邀参加比赛。外国的参赛者有澳大利亚队、加拿大队、美国队的队员。在与对手比赛过程中,因为对手太弱,梁戈亮他们不得不让球,这大概是乒乓球队员首次让球吧。

由于他倆在“乒乓外交”中的贡献,还受到了总理和的接见,这对于运动员来说是莫大的荣幸。

1985年,35岁的梁戈亮到德国学习,这一待就是18年。在德国慕尼黑,他主要是打球、教球,还开了一家体育用品商店。2003年梁戈亮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还担任了乒乓球教练。 时不时与老友交流乒乓球技术,生活也乐哉乐哉。

感谢大家对湘楚风云文章的阅读,喜欢湘楚风云的文章,请点关注,湘楚风云将继续写出优质文章回报大家。

运动健将证书怎么获得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请授于运动健将称号。

体考羽毛球一定需要二级运动员证吗

不一定要二级运动员证。

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林丹这么强大,却没入选国

如果林丹没能入选羽毛球名人堂,那就等同于迈克尔.乔丹没能入选篮球名人堂一样。

所以不是没入选,只是时间还未到而已。

关于体育名人堂,很多朋友相对熟悉的应该都是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从1968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入选仪式的举办,声势不小。(我们熟知的乔丹、科比、魔术师等NBA巨星都是篮球名人堂成员,篮球运动员姚明也在2016年入选)

但除了篮球以外,类如足球、排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也都设有自己的名人堂,用以纪念表彰为该项目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

那羽毛球名人堂的入选有何规则,林丹为何还未入选?我们今天一探究竟。

羽毛球名人堂

羽毛球名人堂全称“世界羽联名人堂”,1996年正式设立。

首批入选羽联名人堂的共四人,其中就有前羽联汤姆斯爵士和著名双打选手尤伯夫人。(汤姆斯杯和尤伯杯就是以他俩的名字命名)

1998年,首次有羽毛球运动员入选羽联名人堂,分别是李玲蔚、韩爱平。(这两位几乎统治了八十年代后期的世界女单冠军宝座,号称“李韩时代”)

2002年,又有三位羽毛球运动员入选羽联名人堂,分别是是汤仙虎、侯加昌、陈玉娘。

2008年,再次有三位羽毛球运动员入选羽联名人堂,分别是顾俊、葛菲、吕圣荣。(葛菲和顾俊的双打组合各位应该不会陌生,可称之世界最强女子双人组;吕圣荣是前国际羽联)

2011年,国际羽联再有五人入选名人堂,且清一色全都是人,分别是李永波、田秉毅、高崚、张军、黄穗。(从这一年起,羽联名人堂入选人数开始高居第一)

2021年6月,国际羽联名人堂宣布羽毛球运动员张宁、蔡赟、傅海峰入选。

——

提名或入选规则:

被提名人士必须是羽毛球联谊会会员,且为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其次运动员需从羽毛球项目退役达五年以上。(如有特殊情况,羽联名人堂管理委员会有可能考虑接纳未退役人员的提名)

由于以上规则存在,所以羽联名人堂并不是每年都有人符合条件受到提名或成功入选。2012-2019年就曾连续7年无人入选羽联名人堂。

而林丹是2020年才退役,所以不是没能入选,而是退役时间还不够。

羽毛球绝对天王——林丹

为什么说林丹如果没入选羽联名人堂就好比乔丹没能入选篮球名人堂一样滑稽,因为他在羽毛球界真的太强了!

以前总说林丹是世界羽坛四大天王之一,是羽坛一哥,但这个说法我觉得可以改一改了。

现在的他绝对称得上最强羽毛球天王,世界羽毛球一哥。

林丹7岁入选羽毛球队,18岁就曾登上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2岁获得职业生涯第一个世界单打冠军,23岁卫冕单打冠军;25岁成为羽毛球历史上第一位赢得全英赛、世锦赛、世界杯、冠军的运动员;27岁成为羽毛球历史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集冠军、世锦赛冠军、世界杯冠军、亚运会冠军、亚锦赛冠军、全英赛冠军的全满贯球员。

当然,除了以上赛事以外,苏迪曼杯、汤姆斯杯等羽联超级系列赛的冠军林丹也全部都有,还是世界羽毛球历史唯一的双圈全满贯运动员。

他是第一位获得亚运会最有价值球员的运动员;是羽毛球历史第一位能在实现男单卫冕的运动员;是羽毛球世锦赛男单冠军最多的运动员(5次);整个职业生涯揽获65个男单冠军奖杯。

很多羽坛名将包括西方媒体都曾公开评价林丹为“羽毛球历史最伟大的球员”。

借用之前看过的一句话:名人堂有他,才显得星光熠熠。

结语

林丹入选羽联名人堂肯定是板上钉钉的的事情,预计2026年就能被正式提名且成功入选。

相比于入选名人堂,我更期待未来是否会有一项以林丹名字命名的羽毛球杯赛出现?各位认为可能性大吗?

体育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问达高考体育学学科评估体育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体育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体育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添加评论 邀请回答 举报 分享1人已关注 添加评论 邀请回答 举报 输入分数测大学 1关注者1个回答白日梦梦A 的学校有: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A的学校有:华东师范大学A-的学校有:天津体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成都体育学院B 的学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苏州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B的学校有:山西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B-的学校有:河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体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河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宁波大学C 的学校有:山西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扬州大学C的学校有:河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吉首大学,深圳大学,西南大学C-的学校有:沈阳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集美大学==================================这是一条分割线==================================其中部分院校简介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1953年,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隶属国家。学校位于海淀区信息路,占地面积7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共拥有室内外训练场馆近100个。 学校现设有体育与健康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体育工程学部4个学部,体育与健康学部下设教育学院(体育师范学院)、心理学院等7个学院;人文社科学部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等8个学院;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下设足球运动学院(足球教练员学院)、篮球运动学院等9个学院(校);体育工程学部下设体育工程学院。国家党校、国家干部培训中心、国家教练员学院设在学校。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是我国体育院校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41个本科专业,其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学科布局涉及教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及所辖全部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1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建设学科;体育学科整体水平在前3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在第4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A ”档次。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体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新闻与传播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全国首个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教育部运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研基地、1个体育科学学会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育战略研究院、冬奥文化研究中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院、体育产业入选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图书馆藏书130余万册。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3000余名,其中本科生9600余名,研究生3000余名。近5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超过北京地区高校平均就业率水平。 学校始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特色、高点定位,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坚持高端化、贯通化、国际化和协同化“四化”人才培养方法,加强体育与教育、科技、文化深度融合,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新型体育人才。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体育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干部,为体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和奥林匹克运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及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曾荣获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北京、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和由国际奥委会授予的“体育与社会责任奖”。学校3任校长钟师统、马启伟、金季春分别荣获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体育运动学习和研究奖”和“体育与教育奖”。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180余项,其中包括“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3项、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270余项,其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创刊于1966年,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来源期刊、科技部“科技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社科院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权威期刊。《体育运动科学(英文)》)(Journal of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SSEJ创办于2019年,是由国家主管、北京体育大学主办的体育科学领域的英文学术期刊。 建校至今,学校已与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157所国(境)外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为106个国家培养了留学生15000余名,其中,阿列克·马迪申(Oleg Matytsin)博士2015年当选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学校先后授予克罗地亚前总理、克罗地亚奥委会兹拉特科·马泰沙(Zlatko Matesa)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罗格(Jacques Rogge)等7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国际滑雪联合会吉安·弗兰克·卡斯帕(Gian Franco Kasper),世界冰壶联合会凯特·凯斯尼斯(Kate Caithness)等8人“名誉教授”称号,授予国际奥委会高级顾问吉尔伯特·马吕斯·费利(Gilbert Marius Felli)“客座教授”称号,并聘为奥林匹克运动学部“名誉部长”。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院校和欧盟教育委员会“伊拉斯谟 ”师生交流项目资助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与竞技体育训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运动科学与健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教育部和科技部立项。学校依托国际化办学平台,统筹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建立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全方位国际合作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是由国家举办、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59年学校被中央确定为全国16所重点院校之一。1972年学校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学校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学校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86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成为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2002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并于2006年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全面开启扎根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立德树人,攀高行远。作为新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学校始终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崇高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按照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确定的建设目标路径,围绕“育人、文明、发展”责任使命,持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重点实施教育教学创新引领、学科科研优化提升、国家战略精准对接工程,聚焦“教育 ”“生态 ”“健康 ”“智能 ”“国际 ”五大行动计划,分三步实现一流办学目标:2020年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到2035年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建教育强国”和“以教育强国”的光荣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目前设有4个学部:地球科学学部、教育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学部;31个全日制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传播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统计学院、亚欧商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4个书院:孟宪承书院、经管书院、大夏书院、光华书院;2个实体教学科研研究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16个校管科研平台机构(含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崇明生态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智能 ”研究院、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金融科技研究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人工智能新药创智中心;3个管理型学院:开放教育学院/上海教师发展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另有设在学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可授予22种硕士专业学位,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有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5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6个上海市高峰学科(I类2个,II类2个,IV类2个),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学校有教职工4,414人,其中专任教师2,387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2,089人,其中含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含双聘院士)19人,国家及上海市其他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443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538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633人,硕士研究生16,117人;在校留学生(学历生)1,427人。学校主要校区为闵行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东川路500号)和中山北路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 学校理工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和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民政部研究中心,1个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2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6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1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7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6个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4个上海高校智库,10个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上海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现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学校主办、承办和合办各类中文期刊23种、英文期刊7种,两校区图书馆拥有实体馆藏文献总量 493.86 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64个(466个子库)。学校积极对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教育集团以“卓越”为引领打造基础教育示范校、示范区,现有自办与合作举办的附属中小学、幼儿园共58所(正式招生办学)。学校继续教育坚持管办分离,探索培育高品质非学历教育项目,注重推进内涵式发展,统筹提升社会效能和经济效能。 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里昂高师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美国纽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世界3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与里昂高师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成立中法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里昂高师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中法社会与科学联合研究院;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创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是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共建亚欧商学院;与海法大学合作共建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共建先进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学校设有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作为中方合作院校建设4所孔子学院和2所独立孔子课堂。 (数据截至2022年5月)天津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成立于1958年8月。当时,根据河北省委“10-15年普及高等教育的方针和适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并为准备1959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运动会,河北省委员会决定在河北省省会天津市,由原天津体育学校、石家庄师范学院体育系合并,同时在全省抽调优秀运动员,组建天津体育学院。学院的任务是培养运动员、教练员和部分高中及大学的体育教师及较高级体育专业人才。时任河北省副省长、天津市委书记、市长李耕涛兼任第一任院长。1967年1月,天津市恢复为中央直辖市;1969年10月,天津体育学院由河北省划归天津市管辖。 建校初期,学校汇集了一批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具有较高的竞技运动水平,摔跤、女子跳水、游泳、男子篮球、棒球等运动项目成绩已位居国内前列。在第一届全运会上,夺得古典式、自由式、式三项摔跤冠军。同时,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在学校执教,如陈家琦、马喻、牛兴华、柴文秀、刘世藩、郑必达、姚志珍、张春霈、任福兴等。 学校团泊校区位于静海区团泊新城西区健康产业园,占地面积1115.7亩,各类校舍建筑总面积约39.6万平方米,于2017年11月投入使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亿8千余万元。学校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近1.5万平米,现有纸质文献馆藏总量43.2万册,纸质期刊851种,拥有数据库78个,电子图书总量400万余册。 学校已为国家体育和教育战线培养了3万余名受到社会欢迎的应用人才,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体育教师、省市劳动模范、国家队教练员和金牌运动员。学校在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质普查与评价、运动能量代谢、人骨龄发育标准、体育情报、体育法制建设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学校现有18个本科专业,涉及教育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理学、医学6个学科门类。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通过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验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体育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200余人,其中本科生4910人,博士研究生54人,硕士研究生1050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56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52人,具有副高级职称9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6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75人。入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天津市优秀教学团队13个,天津市“十二五”教学创新团队3个。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教学名师6人,其他各类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4人。学校现有在岗博士研究生导师4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96人。 学校不断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实施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方案和措施,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2007年,我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舞蹈学3个专业分批入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舞蹈学、运动康复与健康、教育技术学、新闻学、应用心理学、市场营销等8个专业被批准为天津市高等学校“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2个专业被批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项目;2013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特殊教育专业获批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应用心理学等5个专业被批准为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学、教育技术学、新闻学、市场营销、特殊教育、运动康复等7个专业被批准为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我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四个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舞蹈学、特殊教育、新闻学专业先后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公开课,4门国家精品课程,8门天津市精品课程,15门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4个实验教学中心被授予“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1个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天津市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为“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我校教学成果《以构建运动心理学实践教学平台为途径增强体育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还有9项成果分别获天津市和国家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2013年至今,我校共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13项。 学校学科优势显著,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体育学一级学科获A-等级。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第一批天津市重点学科。体育学入选天津市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特殊教育、运动健康入选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建设名单。学校现有“竞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运动生理与运动医学”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市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教育部体育教学研究中心等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单位。学校的“心理学与运动行为促进”“运动线粒体生物学基础与应用”和“若干重大慢性疾病的运动康复与防治”等3个团队入选为天津市高校创新科技团队培养计划。“学生体质与身心健康促进研究中心”获评成为天津市高校智库,并获得“2018-2019年度天津市优秀高校智库建设项目”称号。学校体质检测中心获批“天津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学校与天津大学合作共建了全国首家“智能体育协同创新中心”,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四方签约,共建崇礼研究生院。 学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局级科研项目403项。其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一般及青年项目2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项,“十三五”规划项目1项,“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1项,天津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31项、“十三五”规划项目28项,天津市重大科技攻关、天津市技术平台专项、天津市应用基础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体育社科基金及奥运科技攻关项目、天津市哲学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课题137项,天津市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6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30项,出版著作、编著、教材工具书等172部,发表学术论文2325篇。 学校主办的《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为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体育类核心期刊、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2020年入选科技核心期刊;首批入选“期刊方阵”、被评为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天津市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北方优秀期刊,被国内外10余家知名检索机构收录为来源刊。2020年,学报先后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颁发的“体育学学科最受欢迎期刊”、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颁发的“2020年度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荣誉称号。 学校重视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赛艇、橄榄球、羽毛球、棒球、网球等运动项目是竞技体育学院的传统优势项目,我院教师和学生作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在、世界杯、亚运会、全运会等大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2014年4月,我校与天津市体育局签订共建协议,组建天津市赛艇队、橄榄球队、羽毛球队、帆船队,代表天津市获得第十三届全运会一金二银四铜的优异成绩。目前,学院正努力拓展新兴运动项目,积极探索新形势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为天津市及全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学校与排球协会合作共建排球学院,与柔道协会共建柔道学院,与棒球协会共建棒球学院,承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足球项目)单位工作,与天津市宝坻区共建天津体育学院水上运动学院。 学校重视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分别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日本、新加坡、波兰、德国等20余所国外知名高校和体育专业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学校坚持服务于“一带一路”和“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在天津市高校率先成立了“天津市留学生武术文化体验基地”,与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共建鲁班工坊,助推中华武术“走出去”战略落地,提升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经过63年的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以体育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构建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完整办学体系,以及涵盖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开放式办学格局,成为一所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现代体育高等学府。 展望未来,学校将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切实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为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实现健康、体育强国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河西校区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卫津南路51号,邮编:300381 团泊校区地址: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新城西区东海道16号,邮编:301617 网址:“海滨邹鲁”之誉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斐然的百年省属高等学府。学校肇始于1907年清朝帝师陈宝琛先生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2012年,教育部与福建省共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8年被确定为福建省全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百载春秋,薪火相传。叶圣陶、郭绍虞、董作宾、林兰英、郑作新、黄维垣、唐仲璋、唐崇惕、姚建年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大师巨匠曾在学校任教。经过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的传承创新,学校砥砺出“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精神,孕育了“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等一大批高级别荣誉称号。滋兰树蕙,桃李芬芳。建校以来,学校先后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级各类人才,为国家和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学校本部现有旗山、仓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4000亩。现有本科专业89个(2021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专业77个),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2.3万多人,各类研究生8千多人。校本部拥有1839名专任教师,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63.4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3.62%;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8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含海外)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评审组召集人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7人,历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34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7项。26部教材入选国家级重点规划建设教材。先后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公开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一流本科课程53门次,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项目)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卓越教师教育计划1项,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17个师范专业完成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生物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国家人才培养基地4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思政课教师教学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各1个。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屡获、金奖、一等奖,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构建一流文科、高水平理科、有特色工科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高峰学科9个、高原学科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9个。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教育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有3个学科进入A类、12个学科进入B类,A类学科数、AB类学科数均位居福建省属高校第1位,A类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45位。 学校坚持“顶天立地”,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勇攀科学高峰。获批建设全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全国仅7个),拥有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之一)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部省级科研平台106个。先后获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20多项,其中独立或合作获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4项,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近5年来,承担各类国家级课题超500项,其他各类课题370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9项,2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围绕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生动实践,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多途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打造一批富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新型智库,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努力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学校充分发挥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毗邻台港澳等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50多所高校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学校现有1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哈德斯菲尔德学院,6个本科层次、1个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印尼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菲律宾研究中心入选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海外华文教育初具规模、特色彰显,迄今已向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美国等26个国家派出志愿者共计19批981人(次),与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印尼阿拉扎大学合作创办2所孔子学院、与美国波士顿文艺复兴特许公立学校合作创办孔子课堂,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等访问印尼期间与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学生亲切交流。 学校主办多种学术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教育部名栏建设学报、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自然科学版被列为科技核心期刊、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有纸质图书总量近400万册,电子图书近300万册,在全国高师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尤以丰富的古籍、善本、碑刻、字画、地方文献、早期外文原版书籍和“五四”前后代表性报刊的收藏享誉海内外。校园网络设备完善、应用广泛,实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拥有一批高水平体育场馆,运动设施完备,较好满足各类赛事、训练、健身运动的需求。设有附中、附小、实验幼儿园等附属学校,附中是福建省获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奖最多的学校。 走过114年光荣历程的福建师范大学,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正朝着加快建成富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全国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大踏步前进,努力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武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成立后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直属,2001年调整为国家与湖北省共建。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场馆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文化底蕴浓郁,办学特色鲜明。学校秉承“公勇诚毅,学思辨行”校训,坚持“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2018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1820.6亩,分东湖(卓刀泉)校区、藏龙岛校区、武当山校区和东湖高新区(豹澥)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3700余人(本科生116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100余人,留学生38人)。举办一所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体育学一级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获评“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智能体育与产业发展” “运动与脑科学” “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新闻传播学”4个学科(群)获批湖北省“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群)。 学校现有2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获批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获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4个湖北省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个学院入选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30门;获批11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的单位之一。现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心理学、体育工程学、运动康复等学科方向授权点,拥有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特种医学和工商管理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体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艺术硕士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拥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建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现代化203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较高,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教练员中具有高级职称占比55%。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高水平教练员,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和人才项目71人次。 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10个。十三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200多项,其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参与8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励20多项,其中二等奖9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入选期刊、四大核心期刊方阵期刊;《体育教育学刊》为湖北省优秀期刊。 学校竞技体育办学特色突出。1980年,按照国家体委(现国家)关于高等体育院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规划,成立附属竞技体育学校。2003年,组建竞技体育学院,现开设有赛艇、皮划艇、蹼泳等水上项目,摔跤、拳击、跆拳道、空手道等重竞技项目和田径、体操等项目,拥有员450余人,教练员44人,其家级教练员12人,70多人次曾在国家队执教,多名教练员和运动员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国家体育运动一级奖章”“十大杰出青年”“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学生张香花在1988年汉城上获得赛艇项目1枚银牌和1枚铜牌,结束了划船项目与奖牌无缘的历史,开创了体育院校学生在上夺取奖牌的先河。1988年以来,所培养的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世锦赛、世界杯)共获得金牌155枚,银牌41枚,铜牌43枚;亚洲三大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获金牌98枚,银牌19枚,铜牌21枚。全国三大赛(全运会、锦标赛、冠军赛)获得金牌525枚、银牌211枚、铜牌204枚,培养和输送了张香花、杨威、程菲、吕会会、管晨辰等一大批在世界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为国争光、为省添彩的优秀员和竞技体育复合型人才,为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国家授予“体育事业贡献奖”、获批国家“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37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高校、体育教育科研机构和世界知名体育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竞技体育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建有亚洲体操培训中心和国际体操联合会授牌成立的国际体操学院、水上运动学院、铁人三项学院、拳击学院、健美健身学院。积极开展同国(境)外学校联合办学项目,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6个,在校学生300余人。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丹麦、新西兰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开展学生短期实习实训合作。2014年,学校获批为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现有各类长短期在校留学生近100人。学校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体育局、行业体协和企业在科技服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等领域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对接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国家战略,深化体教融合,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奋力开启前列、世界一流应用研究型体育大学建设新征程。A 的学校有: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A的学校有:华东师范大学A-的学校有:天津体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成都体育学院B 的学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苏州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B的学校有:山西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B-的学校有:河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体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河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宁波大学C 的学校有:山西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扬州大学C的学校有:河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吉首大学,深圳大学,西南大学C-的学校有:沈阳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集美大学==================================这是一条分割线==================================其中部分院校简介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1953年,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隶属国家。学校位于海淀区信息路,占地面积7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共拥有室内外训练场馆近100个。 学校现设有体育与健康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体育工程学部4个学部,体育与健康学部下设教育学院(体育师范学院)、心理学院等7个学院;人文社科学部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等8个学院;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下设足球运动学院(足球教练员学院)、篮球运动学院等9个学院(校);体育工程学部下设体育工程学院。国家党校、国家干部培训中心、国家教练员学院设在学校。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是我国体育院校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41个本科专业,其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学科布局涉及教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及所辖全部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1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建设学科;体育学科整体水平在前3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在第4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A ”档次。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体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新闻与传播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全国首个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教育部运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研基地、1个体育科学学会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育战略研究院、冬奥文化研究中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院、体育产业入选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图书馆藏书130余万册。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3000余名,其中本科生9600余名,研究生3000余名。近5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超过北京地区高校平均就业率水平。 学校始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特色、高点定位,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坚持高端化、贯通化、国际化和协同化“四化”人才培养方法,加强体育与教育、科技、文化深度融合,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新型体育人才。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体育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干部,为体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和奥林匹克运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及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曾荣获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北京、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和由国际奥委会授予的“体育与社会责任奖”。学校3任校长钟师统、马启伟、金季春分别荣获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体育运动学习和研究奖”和“体育与教育奖”。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180余项,其中包括“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3项、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270余项,其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创刊于1966年,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来源期刊、科技部“科技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社科院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权威期刊。《体育运动科学(英文)》)(Journal of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SSEJ创办于2019年,是由国家主管、北京体育大学主办的体育科学领域的英文学术期刊。 建校至今,学校已与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157所国(境)外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为106个国家培养了留学生15000余名,其中,阿列克·马迪申(Oleg Matytsin)博士2015年当选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学校先后授予克罗地亚前总理、克罗地亚奥委会兹拉特科·马泰沙(Zlatko Matesa)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罗格(Jacques Rogge)等7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国际滑雪联合会吉安·弗兰克·卡斯帕(Gian Franco Kasper),世界冰壶联合会凯特·凯斯尼斯(Kate Caithness)等8人“名誉教授”称号,授予国际奥委会高级顾问吉尔伯特·马吕斯·费利(Gilbert Marius Felli)“客座教授”称号,并聘为奥林匹克运动学部“名誉部长”。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院校和欧盟教育委员会“伊拉斯谟 ”师生交流项目资助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与竞技体育训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运动科学与健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教育部和科技部立项。学校依托国际化办学平台,统筹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建立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全方位国际合作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是由国家举办、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59年学校被中央确定为全国16所重点院校之一。1972年学校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学校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学校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86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成为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2002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并于2006年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全面开启扎根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立德树人,攀高行远。作为新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学校始终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崇高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按照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确定的建设目标路径,围绕“育人、文明、发展”责任使命,持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重点实施教育教学创新引领、学科科研优化提升、国家战略精准对接工程,聚焦“教育 ”“生态 ”“健康 ”“智能 ”“国际 ”五大行动计划,分三步实现一流办学目标:2020年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到2035年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建教育强国”和“以教育强国”的光荣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目前设有4个学部:地球科学学部、教育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学部;31个全日制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传播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统计学院、亚欧商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4个书院:孟宪承书院、经管书院、大夏书院、光华书院;2个实体教学科研研究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16个校管科研平台机构(含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崇明生态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智能 ”研究院、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金融科技研究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人工智能新药创智中心;3个管理型学院:开放教育学院/上海教师发展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另有设在学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可授予22种硕士专业学位,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有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5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6个上海市高峰学科(I类2个,II类2个,IV类2个),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学校有教职工4,414人,其中专任教师2,387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2,089人,其中含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含双聘院士)19人,国家及上海市其他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443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538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633人,硕士研究生16,117人;在校留学生(学历生)1,427人。学校主要校区为闵行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东川路500号)和中山北路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 学校理工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和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民政部研究中心,1个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2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6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1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7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6个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4个上海高校智库,10个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上海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现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学校主办、承办和合办各类中文期刊23种、英文期刊7种,两校区图书馆拥有实体馆藏文献总量 493.86 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64个(466个子库)。学校积极对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教育集团以“卓越”为引领打造基础教育示范校、示范区,现有自办与合作举办的附属中小学、幼儿园共58所(正式招生办学)。学校继续教育坚持管办分离,探索培育高品质非学历教育项目,注重推进内涵式发展,统筹提升社会效能和经济效能。 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里昂高师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美国纽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世界3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与里昂高师等法国三所高等师范学院成立中法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里昂高师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中法社会与科学联合研究院;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创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是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共建亚欧商学院;与海法大学合作共建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共建先进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学校设有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作为中方合作院校建设4所孔子学院和2所独立孔子课堂。 (数据截至2022年5月)天津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成立于1958年8月。当时,根据河北省委“10-15年普及高等教育的方针和适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并为准备1959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运动会,河北省委员会决定在河北省省会天津市,由原天津体育学校、石家庄师范学院体育系合并,同时在全省抽调优秀运动员,组建天津体育学院。学院的任务是培养运动员、教练员和部分高中及大学的体育教师及较高级体育专业人才。时任河北省副省长、天津市委书记、市长李耕涛兼任第一任院长。1967年1月,天津市恢复为中央直辖市;1969年10月,天津体育学院由河北省划归天津市管辖。 建校初期,学校汇集了一批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具有较高的竞技运动水平,摔跤、女子跳水、游泳、男子篮球、棒球等运动项目成绩已位居国内前列。在第一届全运会上,夺得古典式、自由式、式三项摔跤冠军。同时,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在学校执教,如陈家琦、马喻、牛兴华、柴文秀、刘世藩、郑必达、姚志珍、张春霈、任福兴等。 学校团泊校区位于静海区团泊新城西区健康产业园,占地面积1115.7亩,各类校舍建筑总面积约39.6万平方米,于2017年11月投入使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亿8千余万元。学校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近1.5万平米,现有纸质文献馆藏总量43.2万册,纸质期刊851种,拥有数据库78个,电子图书总量400万余册。 学校已为国家体育和教育战线培养了3万余名受到社会欢迎的应用人才,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体育教师、省市劳动模范、国家队教练员和金牌运动员。学校在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质普查与评价、运动能量代谢、人骨龄发育标准、体育情报、体育法制建设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学校现有18个本科专业,涉及教育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理学、医学6个学科门类。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通过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验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体育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200余人,其中本科生4910人,博士研究生54人,硕士研究生1050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56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52人,具有副高级职称9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6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75人。入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天津市优秀教学团队13个,天津市“十二五”教学创新团队3个。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教学名师6人,其他各类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4人。学校现有在岗博士研究生导师4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96人。 学校不断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实施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方案和措施,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2007年,我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舞蹈学3个专业分批入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舞蹈学、运动康复与健康、教育技术学、新闻学、应用心理学、市场营销等8个专业被批准为天津市高等学校“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2个专业被批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项目;2013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特殊教育专业获批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应用心理学等5个专业被批准为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学、教育技术学、新闻学、市场营销、特殊教育、运动康复等7个专业被批准为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我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四个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舞蹈学、特殊教育、新闻学专业先后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公开课,4门国家精品课程,8门天津市精品课程,15门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4个实验教学中心被授予“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1个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天津市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为“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我校教学成果《以构建运动心理学实践教学平台为途径增强体育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还有9项成果分别获天津市和国家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2013年至今,我校共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13项。 学校学科优势显著,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体育学一级学科获A-等级。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第一批天津市重点学科。体育学入选天津市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特殊教育、运动健康入选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建设名单。学校现有“竞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运动生理与运动医学”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市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教育部体育教学研究中心等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单位。学校的“心理学与运动行为促进”“运动线粒体生物学基础与应用”和“若干重大慢性疾病的运动康复与防治”等3个团队入选为天津市高校创新科技团队培养计划。“学生体质与身心健康促进研究中心”获评成为天津市高校智库,并获得“2018-2019年度天津市优秀高校智库建设项目”称号。学校体质检测中心获批“天津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学校与天津大学合作共建了全国首家“智能体育协同创新中心”,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四方签约,共建崇礼研究生院。 学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局级科研项目403项。其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一般及青年项目2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项,“十三五”规划项目1项,“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1项,天津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31项、“十三五”规划项目28项,天津市重大科技攻关、天津市技术平台专项、天津市应用基础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体育社科基金及奥运科技攻关项目、天津市哲学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课题137项,天津市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6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30项,出版著作、编著、教材工具书等172部,发表学术论文2325篇。 学校主办的《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为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体育类核心期刊、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2020年入选科技核心期刊;首批入选“期刊方阵”、被评为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天津市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北方优秀期刊,被国内外10余家知名检索机构收录为来源刊。2020年,学报先后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颁发的“体育学学科最受欢迎期刊”、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颁发的“2020年度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荣誉称号。 学校重视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赛艇、橄榄球、羽毛球、棒球、网球等运动项目是竞技体育学院的传统优势项目,我院教师和学生作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在、世界杯、亚运会、全运会等大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2014年4月,我校与天津市体育局签订共建协议,组建天津市赛艇队、橄榄球队、羽毛球队、帆船队,代表天津市获得第十三届全运会一金二银四铜的优异成绩。目前,学院正努力拓展新兴运动项目,积极探索新形势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为天津市及全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学校与排球协会合作共建排球学院,与柔道协会共建柔道学院,与棒球协会共建棒球学院,承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足球项目)单位工作,与天津市宝坻区共建天津体育学院水上运动学院。 学校重视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分别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日本、新加坡、波兰、德国等20余所国外知名高校和体育专业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学校坚持服务于“一带一路”和“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在天津市高校率先成立了“天津市留学生武术文化体验基地”,与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共建鲁班工坊,助推中华武术“走出去”战略落地,提升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经过63年的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以体育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构建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完整办学体系,以及涵盖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开放式办学格局,成为一所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现代体育高等学府。 展望未来,学校将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切实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为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实现健康、体育强国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河西校区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卫津南路51号,邮编:300381 团泊校区地址: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新城西区东海道16号,邮编:301617 网址:“海滨邹鲁”之誉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斐然的百年省属高等学府。学校肇始于1907年清朝帝师陈宝琛先生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2012年,教育部与福建省共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8年被确定为福建省全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百载春秋,薪火相传。叶圣陶、郭绍虞、董作宾、林兰英、郑作新、黄维垣、唐仲璋、唐崇惕、姚建年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大师巨匠曾在学校任教。经过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的传承创新,学校砥砺出“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精神,孕育了“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等一大批高级别荣誉称号。滋兰树蕙,桃李芬芳。建校以来,学校先后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级各类人才,为国家和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学校本部现有旗山、仓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4000亩。现有本科专业89个(2021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专业77个),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2.3万多人,各类研究生8千多人。校本部拥有1839名专任教师,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63.4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3.62%;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8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含海外)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评审组召集人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7人,历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34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7项。26部教材入选国家级重点规划建设教材。先后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公开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一流本科课程53门次,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项目)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卓越教师教育计划1项,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17个师范专业完成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生物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国家人才培养基地4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思政课教师教学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各1个。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屡获、金奖、一等奖,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构建一流文科、高水平理科、有特色工科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高峰学科9个、高原学科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9个。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教育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有3个学科进入A类、12个学科进入B类,A类学科数、AB类学科数均位居福建省属高校第1位,A类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45位。 学校坚持“顶天立地”,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勇攀科学高峰。获批建设全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全国仅7个),拥有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之一)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部省级科研平台106个。先后获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20多项,其中独立或合作获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4项,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近5年来,承担各类国家级课题超500项,其他各类课题370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9项,2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围绕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生动实践,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多途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打造一批富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新型智库,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努力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学校充分发挥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毗邻台港澳等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50多所高校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学校现有1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哈德斯菲尔德学院,6个本科层次、1个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印尼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菲律宾研究中心入选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海外华文教育初具规模、特色彰显,迄今已向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美国等26个国家派出志愿者共计19批981人(次),与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印尼阿拉扎大学合作创办2所孔子学院、与美国波士顿文艺复兴特许公立学校合作创办孔子课堂,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等访问印尼期间与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学生亲切交流。 学校主办多种学术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教育部名栏建设学报、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自然科学版被列为科技核心期刊、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有纸质图书总量近400万册,电子图书近300万册,在全国高师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尤以丰富的古籍、善本、碑刻、字画、地方文献、早期外文原版书籍和“五四”前后代表性报刊的收藏享誉海内外。校园网络设备完善、应用广泛,实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拥有一批高水平体育场馆,运动设施完备,较好满足各类赛事、训练、健身运动的需求。设有附中、附小、实验幼儿园等附属学校,附中是福建省获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奖最多的学校。 走过114年光荣历程的福建师范大学,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正朝着加快建成富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全国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大踏步前进,努力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武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成立后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直属,2001年调整为国家与湖北省共建。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场馆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文化底蕴浓郁,办学特色鲜明。学校秉承“公勇诚毅,学思辨行”校训,坚持“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2018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1820.6亩,分东湖(卓刀泉)校区、藏龙岛校区、武当山校区和东湖高新区(豹澥)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3700余人(本科生116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100余人,留学生38人)。举办一所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体育学一级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获评“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智能体育与产业发展” “运动与脑科学” “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新闻传播学”4个学科(群)获批湖北省“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群)。 学校现有2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获批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获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4个湖北省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个学院入选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30门;获批11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的单位之一。现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心理学、体育工程学、运动康复等学科方向授权点,拥有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特种医学和工商管理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体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艺术硕士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拥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建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现代化203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较高,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教练员中具有高级职称占比55%。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高水平教练员,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和人才项目71人次。 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10个。十三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200多项,其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参与8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励20多项,其中二等奖9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入选期刊、四大核心期刊方阵期刊;《体育教育学刊》为湖北省优秀期刊。 学校竞技体育办学特色突出。1980年,按照国家体委(现国家)关于高等体育院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规划,成立附属竞技体育学校。2003年,组建竞技体育学院,现开设有赛艇、皮划艇、蹼泳等水上项目,摔跤、拳击、跆拳道、空手道等重竞技项目和田径、体操等项目,拥有员450余人,教练员44人,其家级教练员12人,70多人次曾在国家队执教,多名教练员和运动员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国家体育运动一级奖章”“十大杰出青年”“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学生张香花在1988年汉城上获得赛艇项目1枚银牌和1枚铜牌,结束了划船项目与奖牌无缘的历史,开创了体育院校学生在上夺取奖牌的先河。1988年以来,所培养的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世锦赛、世界杯)共获得金牌155枚,银牌41枚,铜牌43枚;亚洲三大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获金牌98枚,银牌19枚,铜牌21枚。全国三大赛(全运会、锦标赛、冠军赛)获得金牌525枚、银牌211枚、铜牌204枚,培养和输送了张香花、杨威、程菲、吕会会、管晨辰等一大批在世界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为国争光、为省添彩的优秀员和竞技体育复合型人才,为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国家授予“体育事业贡献奖”、获批国家“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37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高校、体育教育科研机构和世界知名体育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竞技体育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建有亚洲体操培训中心和国际体操联合会授牌成立的国际体操学院、水上运动学院、铁人三项学院、拳击学院、健美健身学院。积极开展同国(境)外学校联合办学项目,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6个,在校学生300余人。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丹麦、新西兰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开展学生短期实习实训合作。2014年,学校获批为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现有各类长短期在校留学生近100人。学校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体育局、行业体协和企业在科技服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等领域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对接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国家战略,深化体教融合,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奋力开启前列、世界一流应用研究型体育大学建设新征程。阅读更多发布于 2024-03-09 模拟志愿填报 0 添加评论 收藏 举报相关问题民族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民族学理论经济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应用经济学教育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教育学药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药学功能推荐想出国留学,还不赶紧来测评!高考报考时你不知道的加分项测测你适合学哪些专业?测测你以后适合什么工作?相关案例前辈的高考经验都在这!在线助手报考有难题?点我预约咨询

相关文章

标签列表